近日,一项针对1200名“95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95后”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但抗压能力弱;身体成熟提前,但心理“断奶”推迟;整体知识水平提升,但思维偏见和极端思想增多;成长成才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精神空虚的问题尚未明显缓解。这一结果,令人深思。
帮助部分青年学生摆脱思想上的“空心病”“软骨病”,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如何让思政工作既有营养又有滋味,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受到学生欢迎,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方法论,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什么咸味刻骨铭心?泪水的咸味。我们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累,从不缺少能够洗礼精神、震撼心灵的教育素材。因此,让青年学生们沿着红色足迹、踏着红色土地、重温红色故事,他们就会设身处地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和意义。比如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活动、到延安调研的学生们,他们在宝塔山下回望陕北公学时期的历史,聆听革命战争年代学长学姐们舍生取义的事迹,不少人潸然落泪。有“咸味”的思政工作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让人生长出内心的自信,滋养出可贵的家国情怀。
“95后”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一代,绝大部分是互联网原住民,个人成长伴随着国家的日新月异。这一代人很少经历大的波澜,容易把一帆风顺当做理所当然,一点小挫折就会变成心里大疙瘩,成为迈不过去的坎。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韧劲,除了精神上的“咸味”洗礼,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经历“苦味”的磨砺。近些年来,一些学校通过军事训练、服务实践和基层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汗水致敬青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有懂得了“没有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才能在浮躁的社会里消解躁气,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释疑解惑的过程,要想达到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效果,就必须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比如当同学们面对诸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心理落差,我们能否回答好“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只有将话语体系从天边拉回身边、把道理讲成故事、将理论煮成“麻辣烫”,多一些切中要害、动真碰硬的“辣味”问答,才能让学生们找到有生命力的坐标,记取有温度的共鸣。
“咸味”“苦味”“辣味”,说到底也就是生活的味道。只有围绕学生的生活实感用足心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鲜活、饱满、坚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发展研究院)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