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忧患、有底线、有敬畏,就可能“贺者在门”也“在闾”。如果心中无戒,忽视为官修养,轻视从政之德,“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古人极讲辩证法,颇值得今人学习。

西汉文学家刘向有关“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和“吊者在门,贺者在闾”的分析,就很符合辩证法。“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谦虚谨慎,充满敬畏,就能干成事,受人尊敬,赢得口碑;倘若骄奢淫逸、骄傲自满,就难免会出事,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有人可能会认为,自己今天显赫,明天依然光耀;今天戴乌纱帽,明天依然官运亨通,不相信福祸、安危、胜败、荣衰会发生转换。其实,倘若不懂节制,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今天是座上宾,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反之,“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一个人有忧患、有底线、有敬畏,就可能“贺者在门”也“在闾”。而如果心中无戒,忽视为官修养,轻视从政之德,“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西汉的霍光,壮年时立下大功,名震朝野。后来,他提拔党羽,拉帮结派,最后整个家族被满门抄斩。而与霍光同朝为官的张安世,身为丞相,谨言慎行、克勤克俭,一心为公、不讲私恩,家族一直人丁兴旺、数代不衰。

可见,由福到祸是有前提的,根本在于人变了。为官者一旦背离初心,背离为官之德,自己蜕变得怎样快,福祸转换就如何快。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正考父如此谦意涟涟、恭风泱泱,辅助三位国君,得以善终。由是观之,心存敬畏、戒骄戒躁、平和待人,才能不断长进、赢得尊敬。

我们党也常讲,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老一辈革命家到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他们之所以一生受人敬仰,与他们敬终如始,保持谦卑之心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同志就是虚怀若谷、谦卑自守的楷模。他坚持“戒慎恐惧地工作”,贡献越大,越是谦虚谨慎。他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周恩来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被称为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上天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引发质变的,皆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不受制约、任性妄为之类的东西。从党的十八大之后被查处的官员看,他们中有的是名牌大学毕业,有的是专家学者,有的是政治新星,还有的是先进典型。最终落得个令人唏嘘的下场,不正是重蹈了“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覆辙吗? 

新时代,我们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目的就是避免成为背离初心的“两截人”。党员干部多学学辩证法,不忘本色、找准角色,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告诫自己,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警醒自己,以“夙夜在公、宵衣旰食”的公仆之心鞭策自己,方能树好廉洁自律“风向标”,把好洁身自好的第一关,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为官。